shěngshìníngrén

省事宁人

拼音 shěng shì níng rén怎么读

注音 ㄕㄥˇ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感情中性成语

省事宁人的意思

减少事务,使人安宁省:减少;宁:平安,安定

出处清・王士禛《居易录谈》上卷‘锦缆无劳列画艘,轻桡白爱倚船窗,勤民不惮周行远,早又观看向浙江。’此事尤可仰见省事宁人之意。

用法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省事宁人的详细解释

【释义】

省,简省。“省事宁人”犹“息事宁人”。见“息事宁人”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息事宁人”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汉章帝(公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术,建初四年(公元79)召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遗规,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史家将他与明帝媲美,两朝合称“明章之治”。章帝为人宽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钻凿之类的酷刑。章帝曾下诏,命令所有的官员,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验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间互相告发,一律不得受理,为政以不得生事扰民为重点。后来“息事宁人”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书证】

  • 01.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首・御笔类》:“同年户部王尚书人岳以御书御制诗一首见示,……可仰见省事宁人之意,不唯书法之工也。”

省事宁人字义分解

读音(shěng,xǐng), 目部,共9画

㈠ 省 [ shěng ]

①. 地方行政区域。如:省份。省会。

②. 节约,不费。如: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③. 简易,减免。如:省略。省称。省写。

④. 中国古官署名。如:中书省(①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②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

⑤. 古代称王宫禁地。如:省中。省闼(禁中)。

㈡ 省 [ xǐng ]

①. 检查。如:反省(检查自己)。省察(考察)。吾日三省吾身。

②. 知觉,觉悟。如:省悟。发人深省。

③. 看望父母、尊亲。如:省亲。省视。

读音(shì), 一部,共8画

㈠ 事 [ shì ]

①.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如:事情。事件。事业。

②. 变故。如: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③. 职业。如:谋事(指找职业)。

④. 关系和责任。如: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⑤. 办法。如: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⑥. 做,治。如: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⑦. 服侍。如:事父母。

读音(níng,nìng,zhù), 宀部,共5画

㈠ 宁 [ níng ]

①. 平安,安定。如:宁静。宁谧。息事宁人。

②. 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如:宁亲。归宁。

③.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铁路

④. 姓。

㈡ 宁 [ nìng ]

①. 情愿。如: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

②. 岂,难道。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 语助,无实际意义。如:不宁唯是。

㈢ 宁 [ zhù ]

①. 同“貯”。贮藏;积聚。

②. 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读音(rén), 人部,共2画

㈠ 人 [ rén ]

①.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如:人类。

②.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③.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如:丢人,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