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ū xīn zhī lǜ怎么读
注音: ㄓㄨ ㄒㄧㄣ ㄓ ㄌㄩˋ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诛心之论
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诛心:凭推究别人动机来判定罪名复制
出处:鲁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时还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诛心之律,倒不及现在之严。
用法:宾语;用于书面语。
①. 把罪人杀死。如: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②. 责罚。如: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③. 责求。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①.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如: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②. 中央,枢纽,主要的。如:心腹。中心。
③.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如: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怡。人心惟危。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之。
⑦. 往,到:“吾欲~南海”。
①. 法则,规章。如: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②. 约束。如:律己。
③.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如: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④. 旧诗的一种体裁。如:律诗。
⑤. 姓。
诛心之律,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hū xīn zhī lǜ朗读),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意思是: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出自鲁迅《忽然想到》。一般作宾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