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yóuzhōng

言不由中

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怎么读

注音 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言不由衷

言不由中的意思

见“言不由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用法谓语、定语、状语;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中的详细解释

【释义】

犹“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书证】

  • 01.《宋史・卷三八○・何铸列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 02.《聊斋志异・卷一○・贾奉雉》:“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言不由中字义分解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㈠ 言 [ yán ]

①. 讲,说。如: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 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②. 说的话。如: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③. 汉语的字。如: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④. 语助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⑤. 姓。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如: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如: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如: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yóu), 田部,共5画

㈠ 由 [ yóu ]

①. 原因。如:原由。事由。理由。由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②. 自,从。如:由表及里。由衷(出于本心)。

③. 顺随,听从,归属。如:由不得。信马由缰。

④. 经过,经历。如:必由之路。由来已久。

⑤. 凭借。如:由此可知。

⑥. 古同“犹”,尚且,还。

⑦. 古同“犹”,犹如,好像。

⑧. 姓。

读音(zhōng,zhòng), 丨部,共4画

㈠ 中 [ zhōng ]

①.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如:中心。当( dàng )中。中原。中华。

②.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如:暗中。房中。中饱。

③.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如: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④.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在研究中。

⑤. 特指“中国”如:中式。中文。

⑥. 适于,合于。如:中看。

㈡ 中 [ zhòng ]

①. 恰好合上。如: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②. 受到,遭受。如:中毒。中计。

③. 科举考试被录取。如:中举。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