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chéngzhāng

下笔成章

拼音 xià bǐ chéng zhāng怎么读

注音 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

感情褒义成语

近义词一挥而就援笔立成意到笔随落纸如飞运笔如飞出口成章

反义词江郎才尽

下笔成章的意思

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章:文章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用法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这学生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将来未可限量。

正音“章”,读作“zhāng”,不能读作“zāng”。

辨形“章”,不能写作“张”。

辨析“下笔成章”和“出口成章”;都指人思维敏捷。但“下笔成章”指写得快;而“出口成章”偏重指善于言谈;话说出来就成了文章。

谜语1. 书法 —— 下笔成章

下笔成章的详细解释

【释义】

一挥笔即写成文章。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语出《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援笔立成”

【典源】

《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

[1]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2][3]尝视其文,谓植曰:“汝[4]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5]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6],可观,太祖甚[7]之。

注解

[1]陈思王植: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于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

[2]属文:连缀字句而成文,指写文章。属,音zhǔ,缀辑、写作。

[3]太祖: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有雄才,多权诈,能文学。起兵击黄巾,讨董卓,渐次剪削诸雄,自为丞相,拜大将军,爵魏公,旋进爵魏王,加九锡。后卒于洛阳,子丕篡汉。追谥武帝,庙号太祖。

[4]倩:请。

[5]将:音jiàng,率领。

[6]援笔立成:拿起笔来立刻写成文章。形容才思敏捷。见“援笔立成”。

[7]异:惊讶。

【典故】

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载: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颖好学,十多岁时,就已经读了数十万字的诗辞歌赋等各类文章,培养出极丰富的文采。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曾怀疑地问:“你是找谁帮忙写的啊?”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我自己能出口成论,下笔成章,何须找人代笔?您不信的话,可以当面测试啊!”那时恰巧曹操兴建的铜爵台刚完工,他就带著几个儿子登上高台,并要他们各作一篇赋。曹植拿起笔来,瞬间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赏的佳作,让曹操惊讶不已,不得不相信他这个儿子确实有“下笔成章”的奇能。后来“下笔成章”就用来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书证】

  • 01.《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二》:“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彊识,才蓺兼该。』”
  • 02.《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源)
  • 03.《隋书・卷七六・文学列传・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
  • 04.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少年文史足三冬,下笔成章气似虹。”
  • 05.明・李梦阳〈再与何氏书〉:“盖君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 06.《金瓶梅》第三一回:“自说此人下笔成章,广有学问,乃是个才子。”

【用法】

语义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类别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能多记些佳句成语,自然下笔成章。

他那下笔成章的才能,是靠平日多读多写磨出来的。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然而就是做不到。

老师说没才气的人,若要下笔成章,得靠后天勤写勤练了。

我这位同学不仅口才好,笔下功力也不弱,常常能下笔成章。

语义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类别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能多记些佳句成语,自然下笔成章。

他那下笔成章的才能,是靠平日多读多写磨出来的。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然而就是做不到。

老师说没才气的人,若要下笔成章,得靠后天勤写勤练了。

我这位同学不仅口才好,笔下功力也不弱,常常能下笔成章。

下笔成章的翻译

  1. have a ready pen(write a composition without the need for a draft)
  2. 文(ぶん)を作(つく)るのに構成(こうせい)が早(はや)いこと

下笔成章字义分解

读音(xià), 一部,共3画

㈠ 下 [ xià ]

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如:下层。下款。

②. 等级低的。如: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③. 方面,方位。如:两下都同意。

④.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如:下卷。下次。下限。

⑤.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如: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⑥. 使降落。如:下半旗。下棋。

⑦. 进入。如:下海。

⑧. 投送。如:下书。

⑨.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如:下班。下课。

⑩. 谦辞。如:在下。下官。

⑪. 颁布。如:下令。

⑫. 攻克。如:攻下。

⑬. 卸掉。如: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⑭. 用,投入精力。如:下工夫。

⑮. 退让。如:争执不下。

⑯. 做出判断。如:下结论。

⑰. 量词,指动作次数。如:打三下。

⑱.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⑲.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⑳. 少于。如:不下二百人。

21. 动物生产。如:鸡下蛋。

读音(bǐ), 竹部,共10画

㈠ 笔 [ bǐ ]

①. 写字、画图的工具。如: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②.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如: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③. 用笔写,写作的。如: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④.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如: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⑤. 像笔一样直。如:笔直。笔挺。笔陡。

⑥. 量词,指钱款。如:一笔钱。

⑦.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随~。

读音(chéng), 戈部,共6画

㈠ 成 [ chéng ]

①. 做好,做完。如: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②.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如: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③. 变为。如:长成。变成。

④. 可以,能行。如:成,就这么办。

⑤. 称赞人能力强。如:他办事麻利,真成。

⑥. 够,达到一定数量。如:成年累( lěi )月。

⑦. 已定的,定形的。如: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⑧. 十分之一。如:增产三成。

⑨.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

⑩. 姓。

读音(zhāng), 音部,共11画

㈠ 章 [ zhāng ]

①. 歌曲诗文的段落。如:章节。章句。乐章。章回体。顺理成章。断章取义。

②. 条目,规程。如:章程。章法。简章。党章。约法三章。

③. 修理。如:杂乱无章。

④. 花纹,文采。如:黑质而白章。

⑤. 戳记。如:图章。盖章。

⑥.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如:袖章。领章。徽章。像章。

⑦. 奏本。如:奏章。本章。

⑧. 同“彰”,彰明。

⑨.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