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gōngshuōwánshídiǎntóu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拼音 shēng gōng shuō fǎ , wán shí diǎn tóu怎么读

注音 ㄕㄥ ㄍㄨㄥ ㄕㄨㄛ ㄈㄚˇ , ㄨㄢˊ ㄕˊ ㄉㄧㄢˇ ㄊㄡˊ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生公说法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意思

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

出处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用法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例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枯木逢春,萌芽便发;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详细解释

【释义】

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相传曾在苏州虎丘山聚石说法,石皆点头。见《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后以比喻言辞精妙,感人至深。如:“他的著作文句隽永,字字锤炼,好比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深言嶊者的赏爱。”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字义分解

读音(shēng), 生部,共5画

㈠ 生 [ shēng ]

①.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如:诞生。滋生。生长。

②. 造出。如:生产。

③. 活的,有活力的。如: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④.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如:众生。丧生。卫生。

⑤. 生活,维持生活的。如:生计。生意。

⑥. 整个生活阶段。如:一生。平生。今生。

⑦. 发出,起动。如: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

⑧. 使燃料燃烧起来。如:生火。

⑨. 植物果实不成熟。如:生瓜。

⑩.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如:生饭。生水。

⑪.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如:生疏。生客。生字。陌生。

⑫. 不熟练的。如:生手。

⑬. 未经炼制的。~铁。

⑭. 硬。如:态度生硬。生吞活剥。

⑮. 甚,深。如:生怕。生疼。

⑯. 正在学习的人。如:学生。门生。

⑰.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如:儒生。医生。

⑱.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如:小生。老生。武生。

⑲. 词尾。如:好生休养。

⑳. 姓。

读音(gōng), 八部,共4画

㈠ 公 [ gōng ]

①.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如: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②.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如: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③. 国家,社会,大众。如: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④. 让大家知道。如:公开。公报。公然。

⑤.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如: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⑥. 敬辞,尊称男子。如: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⑦. 雄性的。如:公母。公畜。

⑧.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公。外公(外祖父)。

⑨. 姓。

读音(shuō,shuì,yuè), 讠部,共9画

㈠ 说 [ shuō ]

①. 用话来表达意思。如: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②. 介绍。如: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③. 言论,主张。如:学说。著书立说。

④. 责备。如:数说。

⑤.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㈡ 说 [ shuì ]

①.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游说。

㈢ 说 [ yuè ]

①. 古同“悦”。

㈣ 说 [ tuō ]

读音(fǎ), 氵部,共8画

㈠ 法 [ fǎ ]

①.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如: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②. 处理事物的手段。如: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③. 仿效。如:效法。

④.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如:法式。法帖。

⑤. 佛家的道理。如: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

⑥.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如:法师。法器。法事。

⑦. 指“法国”如:法文。法式大菜。

⑧. 姓。

读音(wán), 页部,共10画

㈠ 顽 [ wán ]

①. 愚钝。如:愚顽。冥顽不灵(愚昧顽钝不灵活)。

②. 不容易变化或动摇。如:顽固。顽强。顽敌。顽症。刁顽。负隅顽抗。

③. 淘气,胡闹。如:顽皮。顽童。

④. 同“玩”。

读音(shí,dàn), 石部,共5画

㈠ 石 [ shí ]

①.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如: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②. 指石刻。如:金石。

③.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如: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④.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⑤. 姓。

⑥. 中国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的简称。

⑦. 中文部首。如:石部

⑧. 在秦朝和汉朝时作为质量单位使用(亦可训读为dàn)。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汉代一斤大约有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千克。

㈡ 石 [ dàn ]

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

读音(diǎn), 灬部,共9画

㈠ 点 [ diǎn ]

①.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如:点滴。斑点。点子(➊液体的小滴,如“水点点”;➋小的痕迹,如“油点点”;➌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点点”;➍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点点”;➎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地方,如“话没有说到点点上”)。

②. 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

③. 数学上表示小数部分开始的符号(。),称“小数点”,如“231。4”。

④. 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如:两三点雨。几点泪水。

⑤. 一定的位置或限度。如:地点。起点。极点。居民点。

⑥. 项,部分,方面。如:优点。要点。特点。

⑦. 汉字笔形之一(丶)如:点画。三点水。

⑧. 加上点子,引申为修饰。如:标点。评点。点缀。画龙点睛。

⑨. 使一点一滴地落下或发出。如:点种。点射(自动武器有间歇的射击)。点眼药。

⑩. 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的动作。如:点头。点穴。

⑪. 引火。如:点火(亦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

⑫. 查对。如:点数。点名。点卯(旧时称官衙、军伍卯时开始办公、操练,官员查点人数)。

⑬. 指定,选派。如:点菜。点将( jiàng )。听众点播。

⑭. 指示,启发。如:指点。点拨。

⑮. 计时的单位。如:更点(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三更三点。钟点。

⑯. 污。如:点污。点辱(使受污辱)。

⑰. 指正餐以外的暂时充饥,亦指糕饼一类的食物。如:点心(“心”读轻声)。点补(吃少量的食品解饿。“补”读轻声)。

⑱. 同“踮”。

㈡ 点 [ dian ]

读音(tóu,tou), 大部,共5画

㈠ 头 [ tóu ]

①.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如:头骨。头脑。头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头角( 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②.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如:留头。剃头。

③. 物体的顶端。如:山头。笔头。两头尖。

④.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如:从头儿说起。头绪。

⑤. 物体的残余部分。如:布头儿。

⑥. 以前,在前面的。如:头三天。

⑦. 次序在前,第一。如:头等。头生。

⑧. 首领。如:头子。头目。

⑨. 方面。如:他们是一头的。

⑩. 临,接近。如:头睡觉先洗脸。

⑪. 量词,多指牲畜。如:一头牛。

⑫.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如:三头五百。

⑬. ( tou )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⑭. ( tou )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㈡ 头 [ t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