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biàn

拼音
jǐ sì zhī biàn
注音
ㄐㄧˇ ㄙˋ ㄓ ㄅㄧㄢˋ

己巳之变的意思

词语解释

己巳之变jǐ sì zhī biàn

  1. 也称土木之变。指明英宗被瓦剌俘于土木堡事件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兵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统兵五十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即惊慌后撤行军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

引证解释

  1. 也称土木之变。指 明•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 明•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兵攻 明。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统兵五十万亲征,至 大同,闻前方小败,即惊慌后撤行军至 土木堡 (今 河北 怀来县 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 英宗 被俘, 王振 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参见“土木之变”。

    《明史·张钦传》:“英宗 不听大臣言,六师远驾,遂成己巳之变。”

网络解释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境内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居庸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经过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己巳之变的字义分解

  • 拼音部首己部 总笔画3画

    己 [ jǐ ] 1. 对别人称本身。 自己。知己。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顺序第六的代称。[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巳部 总笔画3画

    巳 [ sì ] 1. 胎儿。2. 十二地支的第六位,属蛇。3. 用于计时。 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4. 十二生肖蛇。 ~蛇。5. 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的省称。 上~节。[更多解释]

  • 拼音zhī 部首丶部 总笔画3画

    之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之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7. 往,到:“吾欲~南海”。[更多解释]

  • 拼音biàn 部首又部 总笔画8画

    变 [ biàn ] 1.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 情况变了。变了样。2. 变成。 沙漠变良田。后进变先进。3. 使改变。 变废为宝。4.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 变数。变态。5. 变卖。 变产。6. 变通。 通权达变。7.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 事变。政变。8. 指变文。 目连变。9. 姓。[更多解释]

己巳之变的分字组词

己巳之变的相关词语

【己巳之变】的常见问题

  1. 己巳之变的拼音是什么?己巳之变怎么读?

    己巳之变的拼音是:jǐ sì zhī biàn
    点击 图标播放己巳之变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