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𡘋胡登切,音峘。
《說文》:常也。又,卦名。
《易・恆卦》:恆,久也。
例又,《禮・月令》:文繡有恆。〔疏〕恆,故也。必因循故法也。又,《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痺矢,用諸散射。〔註〕恆矢。安居之矢也。痺矢象焉。
例又,山名。
《爾雅・釋山》:恆山爲北嶽。
《史記・夏本紀》〔註〕:恆山在定州恆陽縣。
《風俗通》:北方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例又,州名,漢恆山郡,周武帝置恆州,因山名。
例又,姓。楚大夫恆惠公。
音又,去聲,《轉注古音》:古鄧切,音亙。
《詩・小雅》:如月之恆。〔註〕恆,古鄧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
例又,徧也。
《詩・大雅》:恆之秬秠。〔註〕恆,古鄧反──徧種之也。
〇〔按〕此字體製不一,《說文》、《集韻》、《六書統》、《說文長箋》、《精蕰》㊟、《正譌》等書从月、从舟,辨駁更改,或省或幷,恐屬臆斷。因去古已遠,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況隷楷乎。凡講字形處,槩不贅引。
注解
〔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心部。
〔恆〕字拼音是hé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恆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恆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