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落官切;《集韻》、《韻會》:盧丸切;《正韻》:盧官切,𡘋音鑾──神鳥也,赤神之精,鳳凰之佐,雞身,赤毛,色備五采,鳴中五音,出女牀山。
《山海經》:女牀山有鳥,狀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鸞,見則天下安寧。又,《洽聞記》:蔡衡曰:多赤色者鳳,多靑色者鸞。李賀詩:銅鏡立靑鸞。
例又,鸞鈴。
《詩・小雅》:和鸞雝雝。〔毛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左傳・桓二年》:鍚鸞和鈴,昭其聲也。〔杜註〕鍚在馬額,鸞在鑣,和在衡,鈴在旂,動皆有聲。
《𡌨雅》:鸞鳥,雌曰和,雄曰鸞。
《禮》云在輿則聞鸞和之聲,蓋取諸此。古時鸞輿順動,此鳥飛集車上,雄鳴於前,雌應於後。
例又,鸞刀。
《詩・小雅》:執其鸞刀。〔毛傳〕刀有鸞者,言割中節也。〔疏〕鸞鈴之刀,鸞卽鈴也;刀環有鈴,其聲中節。
例又作鑾。
《古今注》:玉輅衡上金雀,若朱鳥也,口銜鈴,鈴謂之鑾,或謂朱鳥鑾也。鸞口銜鈴,故謂之鑾。
例又,鸞鳥,縣名。
《後漢・郡國志》:屬武威郡,卽今涼州昌松縣北。
音又,叶閭員切,音連。陸璣〈羅敷歌〉: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鸞:綺態隨緣變,沈姿無乏源。
注解
〔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鳥部。
〔鸞〕字拼音是lu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鸞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鸞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