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zhīshēnwài

置之身外

拼音 zhì zhī shēn wài怎么读

注音 ㄓˋ ㄓ ㄕㄣ ㄨㄞˋ

近义词置之度外

置之身外的意思

置之身外的详细解释

【释义】

犹“置之度外”。见“置之度外”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置之度外”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载,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匡复汉室,但天下尚未统一,还有许多人据地称王。光武帝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总算大致敉平,只剩四川的公孙述和甘肃的隗嚣两股残余势力。公孙述远在蜀中,不易发动攻势;魏嚣表面上向光武帝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因此,光武帝不急于消灭这两股势力,希望能让苦战多年的将士,好好休养生息一番。于是对将领们说:“现在天下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姑且把消灭魏嚣和公孙述两人的事,置于度外,不加理会吧!”后来“置之度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放在心上,不加理会。

【书证】

  • 01.元・张之翰〈沁园春・昨日送春〉词:“早把功名,置之身外,世上何愁可皱眉?从今去,但求田问舍,此意谁知?”

置之身外字义分解

读音(zhì), 罒部,共13画

㈠ 置 [ zhì ]

①. 放,摆,搁。如: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评。置疑。置辩。推心置腹。置若罔闻。置之度外。

②. 设立,设备。如:装置。设置。

③. 购买。如:添置。置办。置备。置买。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㈠ 之 [ zhī ]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之。

⑦. 往,到:“吾欲~南海”。

读音(shēn), 身部,共7画

㈠ 身 [ shēn ]

①.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如: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②.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如:身世。献身。

③. 亲自,本人。如: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④.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如:出身。身分( fèn )。身败名裂。

⑤. 孕,娠。如:身孕。

⑥. 量词,指整套衣服。如:做了一身儿新衣服。

读音(wài), 夕部,共5画

㈠ 外 [ wài ]

①. 与“内”、“里”相对。如:外边。外因。里应( yìng )外合。外行( háng )。

②.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如: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③. 指“外国”如:外域。外宾。外商。

④.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如:外公。外婆。外甥。

⑤. 称岳父母。如:外父。外姑(岳母)。

⑥. 称丈夫。如: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⑦. 关系疏远的。如:外人。

⑧.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如: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 zhuàn )。

⑨. 传统戏剧角色名。如:外旦。外末。外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