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zhī yǒu hàn , hé lùn wèi jìn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ㄏㄢˋ , ㄏㄜˊ ㄌㄨㄣˋ ㄨㄟˋ ㄐㄧㄣˋ
感情中性成语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复制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用法:宾语、分句;用于人的见识。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如: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如: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如:他现在身体好不?
①.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①. 晓得,明了。如: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②. 使知道。如:通知。知照。
③. 学识,学问。如:知识,求知。无知。
④. 主管。如: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⑤. 彼此了解。如:相知。知音。知近。
⑥.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如:故知(老朋友)。
①. 同“智”,智慧。
①. 存在。如: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②. 表示所属。如:他有一本书。
③. 表示发生、出现。如:有病。情况有变化。
④. 表示估量或比较。如:水有一丈多深。
⑤. 表示大、多。如:有学问。
⑥.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如:有劳。有请。
⑦. 无定指,与“某”相近。如:有一天。
⑧.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如:有夏。有宋一代。
①.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①. 水名。汉水,又称汉江,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流经陕西省、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
②. 天河。如: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③. 成年男人。如:汉子。老汉。
④. 汉族,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
⑤. 汉语的简称。如:英汉辞典。
⑥. 中国朝代名。如:(❶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❷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立,公元947-950年,史称后汉。)。
⑦. 姓。
①.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②. 副词,多么。如:何其壮哉!
③. 姓。
①. 古同“呵”,谴责。
①. 古同“荷”,担。
①.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如: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②.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如: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③.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如:系统论。
④. 看待。如:一概而论。
⑤. 衡量,评定。如:论罪。论功行赏。
⑥. 按照。如:论件。论资排辈。
①. 古同“伦”,条理。
②.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③. 古同“抡”,挑选。
①.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如: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②.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③.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④.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如: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⑤. 姓。
①. 进。如:晋级。晋升。晋谒(进见)。
②.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③.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如:晋剧。
④. 中国朝代名。如:西晋。东晋。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zhī yǒu hàn , hé lùn wèi jìn朗读),复句式结构意思是: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般作宾语、分句;用于人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