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

拼音
fān zǐ
注音
ㄈㄢ ㄗˇ

番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番子fān zǐ

  1. 旧称少数民族外国人。

  2. 明清缉捕罪犯差役明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清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

引证解释

  1. 旧称少数民族外国人。

    宋•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 汉•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红教, 宗喀巴 者为 观世音 化身,学红教於 萨迦庙,而忽归黄教。”

  2. 明•清 时缉捕罪犯差役。 明•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 清•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参阅 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三。

    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説 平安儿 小廝,偷了印子内人家当的金头面还有一把镀金钩子在外养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检司拶打。”
    《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只是不过两个女番子的眼睛从新步步提防起来。”

国语辞典

番子fān zǐ

  1. 旧日用来称呼外国人。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2. 明清稽查缉捕罪犯差役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

网络解释

番子是缉捕罪人差役。明东厂隶役皆取给锦衣卫,役长称档头,专主伺察,下有番子为干事。清番子又称番役,掌缉捕刑仗或照料贡物。亦为旧时少数民族外族人的称呼

番子的字义分解

  • 拼音fān,pān 部首田部 总笔画12画

    番 [ fān ] 1. 遍数,次,回。 三番五次。2. 轮流更代。 轮番。更( gēng )番。3.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 番邦。番茄。番薯。4. 倍。 产量翻了二番。番 [ pān ] 1. 〔~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子部 总笔画3画

    子 [ zǐ ]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 菜子。瓜子儿。子实。3. 动物的卵。 鱼子。蚕子。4. 幼小的,小的。 子鸡。子畜。子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子弹( dàn )。棋子儿。6. 与“母”相对。 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 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孔子。先秦诸子。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 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子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 旗子。乱子。胖子。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 敲了两下子门。14. 姓。子 [ zì ] [更多解释]

番子的分字组词

番子的相关词语

【番子】的常见问题

  1. 番子的拼音是什么?番子怎么读?

    番子的拼音是:fān zǐ
    点击 图标播放番子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