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ă jié

拼音
jiă jié
注音
ㄐㄧㄚˇ ㄐㄧㄝˊ

假节的意思

词语解释

假节jiă jié

  1. 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3. 借用符节

  4. 虚伪节操

引证解释

  1. 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 汉•末与 魏 晋•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后汉书·袁术传》:“李傕 入 长安,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周书·泉企传》:“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 洛州 别将,寻除 上洛郡 守。”
    至 隋 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唐•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 邕交,道经 湘口,零陵 郑太守史 与 京 同年,远以酒乐相迓。”

  3. 借用符节参见“符节”。

    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 魏王,而以身得察於 燕。”
    鲍彪 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

  4. 虚伪节操

    《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国语辞典

假节jiă jié

  1. 符节使臣

    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 借用符节

    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网络解释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贞观之治》中的节仗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假节的字义分解

  • 拼音jiǎ,jià 部首亻部 总笔画11画

    假 [ jiǎ ]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 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2. 借用,利用。 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 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假 [ jià ] 1.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 假日。假条。病假。假 [ xiá ] [更多解释]

  • 拼音jié,jiē 部首艹部 总笔画5画

    节 [ jié ]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 竹节。节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 关节。两节车厢。3. 段落,事项。 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节气。节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 节日。6. 礼度。 礼节。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 节奏。节拍。节律。8. 操守。 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 节省。节制。开源节流。10. 略去,简略。 节选。节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 符节。使节。12. 姓。节 [ jiē ] 1.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更多解释]

假节的分字组词

假节的相关词语

【假节】的常见问题

  1. 假节的拼音是什么?假节怎么读?

    假节的拼音是:jiă jié
    点击 图标播放假节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