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树木的词语
共 1497 个词语
描写树木的词语有 等,以下是这些词语的解释。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形容草木长得碧绿茂盛,一片欣欣向荣。[查看详情]
①.松树的球果,松球。②.中药指白皮松的球果。[查看详情]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后因以“榆枋之见”喻浅薄的见解。[查看详情]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查看详情]
松树失去了青翠的颜色。旧时比喻世道衰败时人情的冷落、淡薄。[查看详情]
比喻丧失配偶。[查看详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查看详情]
傲霜挺立,树冠如车盖的松柏。[查看详情]
即三公。古以三台星象征三公,周在外朝种槐树,以定三公之位,后因以“台槐”称宰辅之位。[查看详情]
指淫靡的音乐。[查看详情]
指男女之间的约会。[查看详情]
①.《世说新语·赏誉》②.~缘边绕,玉宇琼楼向上安[查看详情]
古人谓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查看详情]
竹雕工艺之一。即翻簧。把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查看详情]
铲:消灭;除:去掉。除草时要连根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查看详情]
《晋书·殷浩传》:“﹝桓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后以“竹马之友”指儿童时期的朋友。[查看详情]
竹名。也叫笆竹、篱竹。[查看详情]
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查看详情]
《晋书·陶侃传》:“及王敦平,﹝陶侃﹞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后以“武昌剩竹”比喻可以利用的材料。[查看详情]
形容媚人的春景。[查看详情]
田间小道和桑树之间。古时多指男女幽会之所。[查看详情]
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查看详情]
见“一枕南柯”。[查看详情]
南柯:指槐树的南枝。比喻一场美梦。[查看详情]
以桑木为门轴,以破瓮为窗口。形容贫寒之家。语本《庄子·让王》:“原宪居鲁……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查看详情]
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蔓草:蔓生的野草。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查看详情]
日暮时,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见《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桑榆之阴不居”唐·李善注。[查看详情]
柳树枝做的马鞭。折柳作鞭为古代春游的一种习俗。[查看详情]
指男女幽会之处。引申为男女情爱之事。[查看详情]
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查看详情]
形容美好的国土。[查看详情]
见“瓮牖绳枢”。[查看详情]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查看详情]
指受人轻视的女子,比喻娼妓。[查看详情]
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于清明日游长安城南,因渴求饮,见一女子独自靠着桃树站立,遂一见倾心。次年清明又去;人未见,门已锁。崔因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人面桃花”指对所爱慕而不能再相见的女子的怀念。[查看详情]
见“急管繁弦”。[查看详情]
①.中药名。也称竹膏。为大竹枝节中的分泌物。②.一种竹制工艺品,也称翻黄,可作果盒、文具盒等。[查看详情]
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查看详情]
松树与槚树。松、槚二树常被栽植墓前,亦作墓地的代称。[查看详情]
树干中的空隙、洞穴。[查看详情]
缘:沿,顺着。蚂蚁沿着槐树上下爬。比喻自以为了不起。[查看详情]
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情景。[查看详情]
用竹子编作屋盖。比喻简陋的屋子。[查看详情]
桑树的一种,叶可饲蚕,内皮可造纸,木可制弓。[查看详情]
汉梁孝王所建的东苑与隋炀帝开运河所筑的大堤。后以“梁苑隋堤”为吟咏历史胜迹之典。[查看详情]
绿油油的草好象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查看详情]
槐树花蕾。五月槐蕾初生,如人睡眼初展,故称。[查看详情]
谓睹物思人。[查看详情]
《西京杂记》。[查看详情]
槐树。据《周礼》,周代宫廷植三槐,三公位焉,故后世皇宫中多栽植,因称。[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