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复制

shī

水部

共18画
康熙字典

水部

18画

U+6FD5

濕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60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655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603頁,第36

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𡘋音沓──水名。
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𡘋音𥌁──與溼同。
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
詩・小雅》:其耳濕濕。

又,鄂合切,音𡀾──濕隂,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
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
〇〔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

注解

〔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水部

〔濕〕字拼音是sh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濕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濕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