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𡘋音同。
《說文》:未冠也。又,《前漢・衞靑傳》〔註〕:僮者,婢妾之總稱。
《史記・貨殖傳》: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前漢・張安世傳》:僮七百人,皆有手技。
《玉篇》:僮幼迷荒者。
《詩・鄭風》:狂僮之狂也且。〔傳〕狂行僮昏所化也。
《廣雅》:僮,癡也。今爲童。
例又,無知貌。揚子《太𤣥經》:物僮然未有知。
例又,竦敬貌。
《詩・召南》: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例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徐、僮、取慮三縣名,屬臨淮郡。
例又,姓。漢交趾刺史僮尹。鄭樵《族略》:卽童姓。或从人,以別其族。
例《韻會》:《說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注解
〔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人部。
〔僮〕字拼音是tóng,zhuà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僮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僮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