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莫報切,音𧛕。
《釋名》:冒也。
《說文》本作曰。徐鉉曰:今作帽。帽名猶冠。義取蒙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無帽,冠下有纚,以繒爲之。後人因之帽於冠,或裁纚爲帽。自乗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見,但無頂圈矣,後乃高其屋云。
《隋書・禮儀志》:帽,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又有繒皂雜紗爲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唐書・車服志》:烏紗帽者,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
例又,通作冒。
《史記・絳侯世家》:薄太后以冒絮提文帝。〔註〕應劭曰:陌額絮也。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
注解
〔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巾部。
〔帽〕字拼音是m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帽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