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

复制

ㄈㄨˋ

彳部

共12画
康熙字典

彳部

12画

U+5FA9

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彳部

武英殿刻本: 第883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369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314頁,第24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房六切,音伏。
說文》:往來也。
廣韻》:返也。
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
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
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
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
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
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
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
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
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
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方六切,音福。
集韻》:重也。
正韻》:反覆也。
易・復卦》:反復其道。
詩・小雅》:顧我復我。〔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
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
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
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
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浮富切,浮去聲。
集韻》:又也。
增韻》:再也。
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注解

〔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彳部

〔復〕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復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復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