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食列切,音舌。
《說文》:閱持也。
《史記・扁鵲傳》:揲荒爪幕。〔註〕荒,膏肓也。
例又,《廣韻》:揲,蓍也。
《易・繫辭》: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音又,《集韻》:式列切,音設──義同。
音又,《唐韻》:與涉切;《集韻》、《韻會》:弋涉切,𡘋音葉──義與《說文》同。又,度揲也。
音又,《唐韻》:徒協切;《集韻》、《韻會》:達協切,𡘋音牒──義亦與《說文》同。又,摺揲也。
音又,《集韻》:私列切,音薛──持數也。
音又,悉協切,音燮。又,羊列切,音曳。又,吉列切,音孑。又,直甲切,音霅──義𡘋同。
例《集韻》或作抴,又作𢶅。
注解
〔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手部。
〔揲〕字拼音是shé,dié,y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揲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揲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