欷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香衣切,音希。
《說文》:歔也。〔徐曰〕歔欷者,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曰歔欷,懼貌。屈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
《後漢・馮衍傳》:忠臣過故墟而歔欷。
例通作唏。
《史記・諸侯年表》:紂爲象箸,而箕子唏。〔註〕卽欷歔之欷。韓愈〈送區弘〉詩:獨子之節可歎唏。〔註〕與欷同,哀而不止。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許既切,音餼──義同。一曰泣餘聲。宋玉〈風賦〉:淸涼增欷。張衡〈南都賦〉:坐者悽欷。〔註〕欷,虛毅切。又,王僧虔〈祭顏延之文〉:以此忍哀,敬陳奠饋;申酌長懷,顧望歔欷。杜甫〈荒村〉詩: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皆讀去聲。
注解
〔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欠部。
〔欷〕字拼音是x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欷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欷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