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𡘋音懆。
《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
《書・禹貢》:厥草惟繇。
《詩・小雅》:在彼豐草。
《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註〕草艾謂艾取草也。
《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例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註〕草,粗也。
例又,《篇海》:苟𥳑曰草草。
《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𥳑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
例又,《詩・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
例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例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迺遣。〔註〕謂爲文之草藳。〈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
《後漢・𨻰寵傳》:蕭何草律。
例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例又,姓。
《正字通》:草中。
音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音又,此苟切,凑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音又,《說文》:自保切,音皂──斗櫟實也,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
注解
〔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艸部。
〔草〕字拼音是cǎ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草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草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