蛆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子魚切;《韻會》、《正韻》:子余切,𡘋音苴。
《類篇》:蝍蛆。
《爾雅・釋蟲》:蒺藜,蝍蛆。〔註〕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䑕。
《廣韻》:蝍蛆食蛇,蜈蚣也。
《關尹子・三極篇》: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
音又,《集韻》:千余切,音疽。
《說文》:蠅乳肉中蟲也。
《本草》:蛆,蠅之子也,凡物敗臭則生之。
《北史・甄琛傳》:曾拜官,諸賔悉集,郉巒晚至。琛謂巒,何處放蛆來,今晚始顧。
例又,水蛆。
《正字通》:生南方溪㵎,長寸餘,黑色。
例又,雪蛆。隂山、峨眉二山,積雪不消,生蛆大如瓠,俗呼雪蛆。
例《集韻》或作𧐅。
注解
〔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虫部。
〔蛆〕字拼音是q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蛆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蛆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