鞮

复制

ㄉㄧ

革部

共18画
康熙字典

革部

18画

U+97AE

鞮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24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1390頁,第13

標點整理本: 第1381頁,第33

唐韻》:都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𡘋音低。
說文》:革履也。
玉篇》:單履也。揚子《方言》:自關而東,複履下襌者謂之鞮。〔註〕今韋鞮也。
禮・曲禮》:鞮屨。〔註〕鞮屨無絇之菲也。〔疏〕謂無絇飾履也。履以絇爲飾,凶,故無絇也。
戰國策》:甲盾鞮鍪。〔註〕鞮,革履。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鞮鞻氏。〔註〕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

又,《禮・王制》:西方曰狄鞮。〔註〕鞮之言知也。今冀都有言狄鞮者。
前漢・司馬相如傳》:狄鞮之倡。〔註〕韋昭曰:狄鞮,地名,在河內,出善倡者。

又,揚子《法言》:東鞮北女,來貢其珍。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八年》:樂霄爲銅鞮大夫。〔註〕上黨銅鞮縣。
史記・仲尼弟子傳》:銅鞮伯華。〔註〕銅鞮,晉大夫羊舌赤之邑,世號赤曰銅鞮伯華。又,《後漢・和帝紀》:追至和渠北鞮海。

又,人名。
左傳・昭十五年》:以鼓子䳒鞮歸。

又,姓。
前漢・匈奴傳》:單于姓攣鞮氏。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亦革履也。

集韻》或作䩚。

注解

〔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革部

〔鞮〕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鞮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鞮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