韍
复制 韋部共14画左右结构U+97CD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韍的意思
韍
1 fú ㄈㄨˊ基本解释
◎古代衣裳前的蔽膝,用熟皮製成。形制、圖案、顏色按身分、等級不同而有區別。《禮記•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裳。”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聲。从「韋」,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古代貴族祭祀時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
2.同本義。knee hide used in the ceremony of sacrifice
有虞氏服韍。 —— 《禮記·明堂位》一命縕韍幽衡。 —— 《禮記·玉藻》受綠袞冕衣裳。 —— 《漢書·王莽傳上》
韍冕(敝膝和帽子)
3.系印璽的絲帶。也作「紱」。silk ribbon
韍如相國。 —— 《漢書·王莽傳》。注:「組也。」
璽紼(印帶)
韍字的翻译
- a leather knee-pad worn during sacrifices
- Knieschützer (S)
- genouillère, genouillère
韍的国语辞典解释
韍
1 fú ㄈㄨˊ详细解释
名
1.古代衣裳前的蔽膝,用熟皮制成。形制、图案、颜色按身分、等级不同而有区别。
《礼记•玉藻》:“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韨衮冕衣裳。”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韍的两岸词典解释
韍
1 fú ㄈㄨˊ详细解释
1.古代一种系于腰间、遮于官服或礼服下裳前的服饰(古多用熟牛皮制成)。按身分差别而有不同的图案及颜色。也作“巿”、“敝膝”、“围腰”。
2.古代系玺印的丝带。
奉上玺韨。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韍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