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七的词语
共 600 个词语
描写七的词语有 等,以下是这些词语的解释。
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查看详情]
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查看详情]
①.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②.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查看详情]
形容佛教建筑富丽堂皇,气象尊严。[查看详情]
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即魏、赵、韩、齐、秦、楚、燕。[查看详情]
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查看详情]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查看详情]
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后用作称颂高官之词。[查看详情]
爵位名。[查看详情]
①.儒家称《尚书》可供借鉴的七个方面。《尚书大传》卷五:“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孔丛子·论书》亦提“七观”,但内容、次序与《尚书大传》略有不同。②.辞赋篇名。元袁桷作。见“七观帖”。[查看详情]
道士所戴的帽子,上有七星图案。[查看详情]
随便发生男女关系。 意思为胡闹、纠缠不清、说昏话。[查看详情]
见“七椀茶”。[查看详情]
汉何休称夫道缺、妇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之礼缺为“七缺”。[查看详情]
七种致死之道。[查看详情]
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查看详情]
用多种香料涂饰或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亦泛指华美的车。[查看详情]
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查看详情]
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查看详情]
①.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揔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②.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查看详情]
七出。[查看详情]
明·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一个复古的文学流派。因有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故称他们七人为前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二》。[查看详情]
中医学名词。指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查看详情]
①.七代祖先。②.佛教称传法相承的七代。华严宗以马鸣、龙树、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七祖。禅宗南宗以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为七祖。禅宗北宗以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查看详情]
即七觉分。[查看详情]
①.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②.指日、月、五星。③.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④.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查看详情]
指谷米市、衣服市、众香市、饮食市、花鬘市、工巧市、淫女市七种市场。泛指繁华的集市。[查看详情]
泛指偏远地区。隩,水岸内曲处。[查看详情]
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查看详情]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二十卷,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后因以“七诰”泛称道教经典。[查看详情]
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胡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后泛称各军将领。[查看详情]
谓迁往七陵居住。[查看详情]
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查看详情]
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泛指权贵。[查看详情]
道家指四时灵气与紫、白、黄三元灵气结成的灵液。[查看详情]
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查看详情]
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查看详情]
①.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②.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签》卷九。③.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查看详情]
①.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②.指织女星。③.指精美的织锦。④.谓反复推敲。⑤.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查看详情]
即七宝池。[查看详情]
①.指七国。②.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③.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查看详情]
七部儒家经典。汉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查看详情]
落叶乔木。叶子对生,掌状复叶,花白色,略带红晕,蒴果黄褐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木材黄白色,花纹致密,可制精致家具。[查看详情]
①.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②.指《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七种纬书。[查看详情]
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查看详情]
①.亦作“七彩”。②.七色。[查看详情]
古谓导致生灵涂炭的七种原因。[查看详情]
①.指舜的七个友人。②.指宋欧阳修、尹诛等七人。[查看详情]
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查看详情]
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