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闻的词语
共 91 个词语
描写闻的词语有 等,以下是这些词语的解释。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zhě wú zuì,wénzhě zú jiè 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批评的人并没有罪,被批评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大可以拿听到话来警惕自己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查看详情]
《后汉书·窦融传》:“计若失路不反,闻道犹迷,不南合子阳,则北入文伯耳。”[查看详情]
闻人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复姓。[查看详情]
中国及外国都知道听到,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查看详情]
在世界上很出名的意思。[查看详情]
①.《论语·述而》②.读解: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查看详情]
闻韶忘味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时的雅乐,心中念念不忘,以致有一段很长时间食肉而不知味。[查看详情]
意思是动作迅速。[查看详情]
比喻将人制服。[查看详情]
指用鼻子怀抱自然,从嗅觉直入心灵。[查看详情]
闻一知十 wényī-zhīshí 听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聪明之甚,能举一反三[查看详情]
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查看详情]
风:风声,消息;逃遁:远逃。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查看详情]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遁:逃跑。听到风声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对方。[查看详情]
听见就怕。[查看详情]
待人温和宽厚。[查看详情]
指闻鸡起舞的祖逖。比喻及时奋发的志士。[查看详情]
听到名声而思慕。[查看详情]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查看详情]
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查看详情]
语出《论语·公冶长》,本与闻一知十对比,谓听到一事只能推及两事。后多用以形容聪明而善类推。[查看详情]
唐制,进士放榜,醵钱宴乐于曲江亭子,称曲江宴,亦称闻喜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宋太宗端拱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宠异,遂为故事。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至明清赐新进士宴称琼林宴。[查看详情]
听到美名。[查看详情]
趁早;赶早。[查看详情]
声望;名望。[查看详情]
犹模样。[查看详情]
佛经开卷语。犹言如是我闻。意为“我听说这样”。[查看详情]
听到;听说。[查看详情]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查看详情]
见“闻风而起”。[查看详情]
谓传布和称道。[查看详情]
听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聪明之甚,能举一反三。[查看详情]
谓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查看详情]
见“闻鸡起舞”。[查看详情]
中医学名词。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辨别病人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查看详情]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查看详情]
犹奏闻。[查看详情]
①.听信。②.听到消息。[查看详情]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查看详情]
趁还活着未死。形容拼死、拼命。[查看详情]
犹言受宠若惊。[查看详情]
有名望的人士。[查看详情]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查看详情]
听到有人吃饭噎了一下,自己就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查看详情]
听到别人讲的话,咬住自己的舌头;形容听到的人都震惊得不敢出声。出自《明史·盛寅传》。[查看详情]
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查看详情]
指有声誉的子孙。[查看详情]
①.听到声音。②.听到消息。[查看详情]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传为舜时的乐名,孔子推为尽善尽美。后以“闻韶”谓听帝王之乐或听美好乐曲。[查看详情]
谓闻知善言善行。语本《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