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於筆切;《集韻》:億姞切;《韻會》、《正韻》:益悉切,𡘋音鳦──十幹名,東方木行也。
《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
《前漢・律歷志》:奮軋於乙。
《京房易傳》:乙,屈也。
例又,凡讀書,以筆志其止處曰乙。
《史記・東方朔傳》:朔初上書,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三月乃盡。
例又,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抹去譌字曰塗;字有遺脫,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例又,太乙數。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諸名。
例又,《前漢・藝文志》有〈天乙〉三篇。〔註〕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假託也。
例又,姓。漢南郡大守乙世,前燕護軍乙逸,明乙瑄、乙山。
例又,《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
《禮・內則》魚去乙。〔註〕魚餒必自腸始,形屈如乙字。一說魚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鯁不可出,去之乃食。
例又,《茅亭客話》: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許,在脅兩旁皮下,取得佩之,臨官而能威衆;無官佩之,無憎疾者。蘇軾詩:得如虎挾乙。
注解
〔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乙部。
〔乙〕字拼音是yǐ,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乙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乙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