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𡘋力制切,音例──惡瘡疾也。
《禮・月令》: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
《史記・曹相國世家》:時病癘歸國。
例又,《玉篇》:疫氣也。與㾐同。
《左傳・昭四年》:癘疾不降。〔註〕癘,惡氣也。
《後漢・順帝紀》:上干和氣,疫癘爲災。
例又,《韻會》:通作厲。
《史記・豫讓傳》:桼身爲厲。〔註〕人體著桼,多生瘡。又,〈嚴安傳〉:民不夭厲。〔註〕病也。
例又,《字彙補》:借作勵。〈漢衡方𥓓〉:砥仁癘義。〈帝堯𥓓〉:癘我以仁。
例又,《管子・五行篇》:不癘雛轂。〔註〕癘,殺也。
例又,《管子・問篇》:戈戟之緊,其癘何若。〔註〕其淬癘可用如何。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落蓋切,音賴──義同。今作癩。
注解
〔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疒部。
〔癘〕字拼音是l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由、六。
癘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字典整理。癘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