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工人的词语
共 73 个词语
描写工人的词语有 等,以下是这些词语的解释。
犹立马追镫。[查看详情]
①.旧称“工资率”。工资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按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规定的工资额。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按等级规定的月工资额。[查看详情]
产业工人的职业病。如苯中毒、沥青中毒、铅中毒、铬中毒、硅肺等,主要由安全卫生条件不良引起。[查看详情]
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思潮。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和拉丁美洲。主要代表有法国索烈尔、拉加德尔等。将工会(即工团)与政党对立起来,认为工会才是团结和领导工人的唯一组织形式,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查看详情]
1921年7月创刊于北京。初由中共北京党组织出版,1922年改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1924年2月又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约于1926年(一说1925年底)停刊。[查看详情]
担当重要工作或任务。[查看详情]
心思灵巧。[查看详情]
谓天的职司由人代替执行。语出《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查看详情]
犹言筋疲力尽。[查看详情]
悠闲舒适。[查看详情]
搁在一旁,不予理论。[查看详情]
不畏惧艰难险阻。[查看详情]
周官名。司空下面的属官。[查看详情]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查看详情]
1949年7月创刊于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1966年12月停刊。1978年10月复刊。[查看详情]
中国东北方言,比喻给人妄加罪名,进行诬蔑。[查看详情]
①.《周礼》官名,冬官之属,掌陶器烧制。②.烧制陶器的匠人。③.即陶俑。[查看详情]
工作服。工人穿在外面的罩衫。[查看详情]
刻版工人。[查看详情]
焙茶的工人。[查看详情]
犹工人。[查看详情]
怨,不满意,责备;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无怨无悔,没有懊恼和怨恨。[查看详情]
①.汉高祖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以萧何居第一,群臣以何无战功不服。高祖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以“功人”泛指起关键作用,有特殊贡献的人。②.犹工人。[查看详情]
捏土为瓦器之工。[查看详情]
也称“工会主义”。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19世纪中叶流行于西欧和美国。主张阶级合作,把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看成是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查看详情]
指由工人组织、参加的运动。[查看详情]
工人与职员的并称。[查看详情]
犹言惨无人道。[查看详情]
工人方面通过工会的手段而采取联合的有组织的行动,以改善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查看详情]
努力想办法创新向前,立志有所作为。[查看详情]
雕琢玉器的工人。玉雕的人像。容貌美丽的人。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仙女。[查看详情]
把设备或设施配搭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查看详情]
①.工人为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掀起的风潮。②.罢工运动。一批工人暂时停止工作,以图强迫对方接受要求(如对雇主提出的改变工资、工时或工作条件)③.暂时停止正常工作与活动,以抗议一种行动。[查看详情]
造车工人。古代操贱役的吏卒。轿夫。众人。[查看详情]
①.古代木工的一种。专造乐器悬架、饮器和箭靶等。②.泛指木工、建筑工匠。③.指印刷业的刻版工人。[查看详情]
工人队伍中被资本家收买,出卖工人阶级利益、破坏工人运动的人。[查看详情]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查看详情]
①.帮助别人干活儿,多指农业方面。②.以体力劳动协助他人干活的人。③.为别人干活的人。[查看详情]
①.指靠连续服务年限所取得的资历(如在公司、机关、学校或团体组织中,或在一个部门内、一种工作中、级别中或职业单位中等),对于这种资历,依惯例,或事先集体同意,赋予各种权利或特权(如优先任用、优先提升、优先选择工种、 优先选择上班时间)②.确定相对的地位、等级、薪俸或特权的服务或经验的时间长短。③.地位或状况的持续;持续时间。[查看详情]
旧称手艺工人。[查看详情]
烧制砖瓦陶瓷器的工人。[查看详情]
①.带领、监督工人劳动的人;工人领班。②.监督某项工作或劳动人员的人。③.强派工作或使别人负担劳动的人。[查看详情]
①.园夫。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②.现多比喻小学教师。[查看详情]
无固定工作且生活穷苦的人。[查看详情]
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联合。在我国,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查看详情]
①.工业企业中对工人分配生产任务并记录其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②.农村中记录和计算工分的票券。[查看详情]
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查看详情]
为挣工资而被雇用、通常从事体力劳动者的阶级; 亦指这些工人组成的社会阶级、等级或阶层。[查看详情]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1924)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俄国共产党和苏联的主要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7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18岁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1894年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1895年建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3年在俄国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以后,又领导俄国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1919年创立第三国际,推动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以代替苏联内战时期所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的阶段。[查看详情]
指“文革”中经推荐而进入大学、中专学习的学生,因来自于工人、农民、战士,故称。[查看详情]